2004/11/17

eLearning心法第186講:七分師生,三分道友

鄒景平/資訊科技專欄作者

 大陸和台灣都有教師節,但選的日子不同,大陸是九
月十日,台灣是以孔子出生那年的陽曆日期作依據,也
就是九月二十八日。兩岸在教師節都會表揚優良教師,
呼籲社會尊師重道,甚至有人用「一日為師,終身為
父。」這句話,來表達老師在傳統社會中的崇高地位。

 但在現代化潮流衝擊下,教師的尊嚴也受到極大挑
戰,以致於今(2004)年台灣對老師的調查中,有82%的老
師對教育大環境感到苦悶,痛苦指數高達七十一分,而
造成痛苦的最主要原因,就是認為教育政策不尊重老師
專業,還有教改亂改,讓老師們覺得很挫折;排除外在
因素後,我卻認為這是教師需要重新省思自我角色定位
和工作內涵的機會。

 在應試教育專擅下,現代教師上課99%以上都在傳授知
識,大、小考試不斷,根本沒有時間去了解學生,與學
生作深入的互動,分數高低成了老師判定學生好壞的標
準,成績差的學生百無是處,然而知識真的有這麼重要
嗎?尤其是網際網路發達後,只要搜尋技術夠好,無論
你想要甚麼資料,都立刻可得,我們還需要讓孩子花那
麼多時間在記憶和考試上嗎?

 孩子最希望從老師那得到的是甚麼?而我們給他們的
又是甚麼?中國人講「澆花澆根、育人育魂。」,蘇格
拉底說「教育不是灌輸,而是點燃火焰。」,無論是培
育學生的性靈,或點燃學生心中那把渴望學習的火焰,
都無法只靠傳遞冰冷、理性的知識而奏效的,它必須靠
老師的熱情和關懷、鼓勵和賞識,去激發孩子的意志和
潛能,然而,老師在教室上課時,趕進度都來不及了,
那有時間再去關心每個孩子的感受呢?

 所幸的是,網路讓老師有喘息的空間,藉由各式學習
科技的協助,讓老師能更有效的規劃教學活動,也讓老
師能脫下講台上的孤獨神聖外袍,走入學生之中,去發
覺和感受學生的喜、怒、哀、樂,引導學生找到學習的
真樂趣,而真正成為學生的師長和朋友。

 學習科技真有這麼大的魔力嗎?網路最大的好處是打
破傳統教室裡時間的侷限,把直線進行的順序加以變
化,可壓縮、可重疊並行或延展,化整塊時間為細水長
流,或多流齊奔,讓老師能更彈性規劃、運用教學時
間,例如,老師可把課程中會需講述的觀念和事件部
分,先錄製下來,讓學生預習,上課時就須講解重點和
難點即可,剩下的課堂時間,就可讓學生多動腦筋,不
管是做練習或發問、跟同學互動,都比被動的聽講強,
即使不在教室裡,學生和老師還是可透過網路做聯繫和
切磋。

 傳統文化裡講究尊師重道,老師的形象神聖不可侵
犯,學生對老師的教誨都極力聽從,然而在這知識快速
變遷與爆炸的時代,誰都不是專家,每個人都需要他人
協助,師生之間也需要相互學習,以前「老師高高在
上、引領指導學生。」的家長模式,需要揉和加入新元
素,也就是朋友關係,即老師和學生間,除了「學道有
先後」的師生情誼外,還有共同研討學問的夥伴關係。

 台灣的星雲大師更將這看法深化,年近八十歲的大師
認為老師和學成的弟子間,最好是「三分師生,七分道
友」的關係,這句話像盞明燈,活化了我的思維,我陸
陸續續當過不同課程的老師,也有三十多年了,對於在
學與離校後的師生關係,曾有許多思考, 「一日為師,
終身為父」(語出姜太公家教)這句話,對學生是個太嚴
肅與沉重的負擔。

 我也看過很多博士班老師,對弟子頤指氣使,徒弟一
輩子在學術輩分上矮一截,但師生間完全變成朋友關
係,好像也缺少點長幼輩分,所以「三分師生,七分道
友」相當合適,學生被師父領進門後,大家就成為專業
領域上相互提攜的道友,這種觀念很中庸,既維繫了師
生情分,也顧到了弟子的獨立自主性,更不會形成學霸
獨占發言權的局面。

 至於在學的師生之間,由於學生需要老師比較嚴格的
督導和提攜,師生關係是大於朋友的,則以「七分師
生,三分道友」較為合適,這跟近年西方所倡導的老師
新形象,即由講台上的聖者轉化為學生身旁的教練,是
不謀而合的!(此文原載於浙江廣播電大主辦之《遠程教
育雜誌》2004年第五期)


看到這邊文章,讓我想到最近讓我省思相當多的一篇文章,轉貼給各位家長跟老師參考?

---------------------------------------------------
我兒子正在讀高二,考了一道歷史題:成吉思汗的繼承人窩闊臺,公元哪一年死?最

遠打到哪??第二問兒子答不出來,我幫他查找資料,所以到現在我都記得,是打到

現在的匈牙利附近。



一次偶然的機會,我發現美國世界史這道題目不是這樣考的。它的題目是這樣的:成

吉思汗的繼承人窩闊臺,當初如果沒有死,歐洲會發生什麼變化?試從經濟、政治、社

會三方面分析。



有個學生是這樣回答的:這位蒙古領導人如果當初沒有死,那麼可怕的黑死病就不會

被帶到歐洲去,後來才知道那個東西是老鼠身上的跳蚤引起的鼠疫。但是六百多年

前,黑死病在歐洲猖獗的時候,誰曉得這個叫做鼠疫。如果沒有黑死病,神父跟修女

就不會死亡。神父跟修女如果沒有死亡,就不會懷疑上帝的存在。如果沒有懷疑上帝的

存在,就不會有意大利弗羅倫斯的文藝復興。如果沒有文藝復興,西班牙、南歐就不

會強大,西班牙無敵艦隊就不可能建立。如果西班牙不夠強大,意大利不夠強大,盎

格魯─撒克遜,會提早200年強大,日耳曼會控制中歐,奧匈帝國就不可能存在。



教師一看,說:棒,分析得好。但他們沒有分數,只有等級,A!其實這種題目老師是

沒有標準答案的,可是大家都要思考。



不久前,我去了趟日本,日本總是同我們在歷史問題上產生糾葛,所以我在日本很注

意高中生的教科書。他們的教師給高中生布置了這樣一道題:日本跟中國100年打一次

仗,19世紀打了日清戰爭(我們叫甲午戰爭),20世紀打了一場日中戰爭(我們叫做

抗日戰爭),21世紀如果日本跟中國開火,你認為大概是什麼時候?可能的遠因和近

因在哪??如果日本贏了,是贏在什麼地方?輸了是輸在什麼條件上?分析之。



其中有個高中生是這樣分析的:我們跟中國很可能在臺灣回到中國以後,有一場激

戰。臺灣如果回到中國,中國會把基隆與高雄封鎖,臺灣海峽就會變成中國的內海,

我們的油輪就統統走右邊,走基隆和高雄的右邊。這樣,會增加日本的運油成本。我

們的石油從波斯灣出來跨過印度洋,穿過馬六甲海峽,上中國南海,跨臺灣海峽進東

海,到日本海,這是石油生命線,中國政府如果把臺灣海峽封鎖起來,我們的貨輪一

定要從那?經過,我們的主力艦和驅逐艦就會出動,中國海軍一看到日本出兵,馬上

就會上場,那就打!按照判斷,公元2015年至2020年之間,這場戰爭可能爆發。所

以,我們現在就要做對華抗戰的準備。



我看其他學生的判斷,也都是中國跟日本的磨擦,會從東海開始,從臺灣海峽開始,

時間判斷是2015年至2020年之間。



這種題目和答案都太可怕了。撇開政治因素來看這道題,我們的歷史教育就很有問

題。翻開我們的教科書,題目是這樣出的:甲午戰爭是哪一年爆發的?簽訂的叫什麼

條約?割讓多少土地?賠償多少銀兩?每個學生都努力做答案。結果我們一天到晚研

究什麼時候割讓遼東半島,什麼時候丟了臺灣、澎湖、賠償二萬萬銀兩,1894年爆發

甲午戰爭,1895年簽訂?馬關條約?,背得滾瓜爛熟,都是一大堆枯燥無味的數字。那

又怎麼樣,反正都賠了嘛!銀兩都給了嘛!最主要的是將來可能會怎樣!


人家培養的是能力,而我們灌輸的是知識。

天啊!不能完全責怪孩子,應該反省的是我們大人。



幾年前看侯捷的一篇文章之後,便非常喜歡,其中他談學生求學的態度與師生關係,都令我開心不已,我用google搜尋,還可以找到,而且文章之後的回應,更覺得非常有參考價值,網址如下:http://www.jjhou.com/article98-7.htm ,有興趣的話可以看看。

我一直認為學生的態度是表現他內心的思維,若這位學生的學習態度差,不是對這門課程沒興趣,就是學習有挫折。在學生的學習過程裡,不管是傳統教室或網上學習,老師的角色只是輔助功能,如何讓學生學習有興趣與少挫折,老師的功能都需要調整。

有人說:老師是集三十年功力,讓學生知"道"。沒錯,讓學生少走冤枉路是老師的責任,但是學生也應該瞭解,知然後能為,還有段距離,必須自悟道理。所以我非常喜歡六祖慧能與他老師的對話:「迷時師渡,悟了自渡」,與金紅姐的「三分師友,七分道友」,也是有異曲同工之妙。

0 Comments:

張貼留言

<< Home